4 月 6 日消息,据央视新闻报道,我国科学家研发出了世界首例室温条件下可以超快传输的氢负离子导体。报道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通过机械化学方法,研发出了首例室温条件下可以超快传输的氢负离子导体,可用于开发不同于锂离子电池的新型电池,有望为能量储存与转化等领域带来系列技术变革。相关科研成果已于北京时间 4 月 5 日晚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发表。氢负离子具有强还原性、高氧化还原电位等特征,氢负离子导体在充电电池、燃料电池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洁净能源领域的前沿课题。论文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材料设计研发策略,通过机械球磨法,在稀土氢化物 —— 氢化镧晶格中,创造了大量的纳米微晶和晶格缺陷,造成氢化镧晶格的畸变,从而显著抑制了电子的传导,实现了纯氢负离子的快速传导。此前,氢负离子导体只能在 300 摄氏度左右实现超快传导,而这项研究实现了在零下 40 摄氏度到 80 摄氏度范围内的超快传导,为氢负离子导体的研发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据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陈萍研究员介绍,科研团队现在已经进行了氢负离子电池的组装尝试,在此基础上他们会研发性能更优的下一代的材料,使其更具备实用性。来源:IT之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回收利用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电池回收利用网)”的作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13126904348 邮箱:dchslm201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