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碳酸锂市场开启价值重估。
7月23日,电池级碳酸锂现货价格较上日上涨2500元,均价报71500元/吨;期货主力合约一度冲高至74680元/吨。7月24日,碳酸锂期货主力合约2509触及涨停,报77240元/吨,涨幅8%。
经历了近一个月的持续上行后,碳酸锂期货主力合约价格阶段涨幅超20%,碳酸锂现货价格涨幅也达到了19%左右。另外,从各个期货合约组成的远期价格曲线来看,代表今年下半年价格预期的合约也普遍上涨至7万元/吨以上,显示出市场对下半年锂价走势的乐观态度。
在重重压力下,碳酸锂估值正在逐渐修复。
01
碳酸锂价格从暴涨14倍到大跌90%,只需要两年的时间。
回顾2022年,受益于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碳酸锂价格一度走高,最终达到惊人的60万元/吨历史高点。此后两年,碳酸锂价格随着产能扩张快速回落,迄今为止连续下行两年,价格仅剩高点的10%左右。
不过,碳酸锂价格暴涨暴跌,带来的不全然是利好。
上游环节,天齐锂业、赣锋锂业、盛新锂能等大厂业绩持续承压,中小企业及高成本企业难以生存;中游环节,原材料成本下降,企业盈利能力开始修复,但也需应对库存减值挑战;下游环节,电池厂及车企对上游的商议价能力增强,只是可能会加剧终端价格战。
此时,压力重重的锂电产业链恰巧遇到行业政策调整的利好消息,一场关于碳酸锂估值的“修复暴动”就此开启。
首先从政策来看,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要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7月14日,宜春市自然资源局下发《宜春市自然资源局关于编制储量核实报告的通知》,要求当地8处锂矿编制储量核实报告,并在9月30日之前完成报告。
然后从市场来看,藏格矿业全资子公司藏格钾肥收到海西州自然资源局、海西州盐湖管理局下发的通知,相关部门要求公司立即停止违规开采行为并积极整改。紧接着,江特电机也宣布下属公司宜春银锂为降低生产成本,拟停产全部锂盐生产线并进行设备检修。
政策和市场的调整,直接刺激了市场对供给端收缩的预期,而期货市场金融属性增强,也放大了短期波动。因此,即便在成本中枢下降、需求未有超预期表现的背景下,碳酸锂市场价格也开始连续回升,若后续资源端再次出现调整,本轮价格反弹或许更有效、更长久。
碳酸锂,难道就此见底了吗?
事实上,大宗商品周期底部的确立和价格反弹,通常需要供需关系出现实质性逆转。目前,南美盐湖、非洲锂矿、西藏盐湖等低成本项目是国内碳酸锂主要增量,这部分项目受市场价格影响较小不会轻易调整,部分高成本矿山产能有所收缩,但幅度有限,且供给并未减少。
例如津巴布韦,作为非洲最大的锂生产国,津巴布韦2025年上半年锂辉石精矿出口量增长30%,达到了586,197吨锂辉石精矿,而去年同期仅为451,824吨。
数据显示,2025年6月份,国内月度冶炼总产能高达13.49万吨,月度同比增长42%。供应端仍维持宽松,需求增量不足以对冲供给的增长,碳酸锂整体过剩格局未改。这意味着,此番反弹没有基本面支撑,很可能没有持续性,当市场中积累的风险达到一定程度时,行业出清仍会继续。
未来碳酸锂或进入以成本竞争和技术迭代为主导的新阶段,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02
虽然本轮锂价调整大势已定,但其带来的影响仍在蔓延,且有向下游传导迹象,甚至影响到产业链采购情绪。
碳酸锂是制备锂电池正极材料的重要原料,位于锂盐产业链中游,是生产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关键原料,直接决定了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通常情况下,电池级碳酸锂主要用于制备钴酸锂、锰酸锂、三元材料及磷酸铁锂等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据了解,在碳酸锂的带动下,下游正极材料和锂电池环节也开始跟涨。业内人士称,因货源紧张,已有部分储能端系统集成商收到头部电芯厂的涨价通知。
具体来看,这次跟涨主要集中在磷酸铁锂电池领域。而近段时间,确实有多家电池企业斩获储能电池订单,并不断“锁定”磷酸铁锂材料。
电池方面,作为全球最电池龙头的宁德时代,率先在阿联酋签下全球最大储能项目,并决定在当地成立区域总部;紧接着,比亚迪以系统方身份再次中标阿塔卡马绿洲项目,拿下了拉丁美洲最大的储能供货协议;还有海辰储能,也先后与Jupiter Power、FlexGen等多家系统商合作,累计海外订单约30Gwh。
材料方面,宁德时代与龙蟠科技在年初签订年度采购协议,包括但不限于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采购上限70亿元;4月份,比亚迪与丰元股份签订《磷酸铁锂合作框架协议》,协议期限为2025~2028年;5月份,楚能新能源与龙蟠科技签署50亿元销售合同,预计采购15万吨磷酸铁锂;同月,宁德时代与万润新能达成合作,2025年5月~2030年预计总采购量约132.31万吨。
总而言之,磷酸铁锂技术路线的主导地位,有望长期支撑锂资源产业链的持续发展。待海外市场对磷酸铁锂电池需求持续放量,预计2026年碳酸锂将再度迎来涨价周期,届时价格区间将上移至6.5万~8.5万元/吨,锂电材料也回随之走出价格低谷,行业顺势启动新一轮扩产。
来源:电池工业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动力电池回收网无关。凡本网注明 “来源:***(非动力电池回收网)”的作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13126904348,邮箱:dchslm201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