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废旧电池,从功能上而言,已然完成了它在初始使用场景中的使命,但是在肥城,它却迎来了重生。在先进技术与创新理念的强力驱动下,开启了一场从废弃到宝藏、从负担到财富的华丽逆袭。
走进位于老城街道的丰融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排排废旧动力电池整齐陈列,这些曾驱动新能源汽车跑遍大江南北的“心脏”,经过拆解、破碎、热解、分选、除杂等一系列工艺后,实现锂、镍、钴、锰等金属元素的循环再生。这不仅是物质的重构,更是资源的高效利用。
当新能源汽车如潮水般涌入大众生活,成为绿色出行的代表符号时,一个隐匿于产业繁荣背后的难题悄然浮现,堆积如山的退役电池,正以隐秘却不容忽视的姿态,成为新的环境隐患。
“废旧电池回收利用产业的兴起,绝非偶然。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持续攀升,退役电池数量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增长,这一趋势,既带来了环境压力,也为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丰融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仲谋说。
丰融新材料有限公司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新生产业,于2024年建成投产丰融锂电池循环利用项目。其两条生产线年处理能力分别达到1万吨各类锂电池和1万吨极片,均为省内首条、国内单线产能最大的物理拆解生产线。
而真正令行业瞩目的技术创新,当属丰融新材料有限公司设计的超低温氮气保护带电破碎和多级分选系统。这一工艺突破了传统思维的束缚,无需对废旧锂电池进行放电处理,即可直接进入生产线进行破碎、裂解和种类分选。
“锂电池的主要风险在于热失控,而氮气保护破碎系统巧妙地使电池在无氧状态下破碎成小块碎片,再经过无氧裂解,去除电解液和隔膜纸,最终得到纯净的铜、铝和高价值的电池粉。”丰融新材料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小荣说,这一创新,不仅实现了专业化、智能化的生产流程,更从根本上解决了行业安全生产难题,为废旧电池回收利用产业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安全防线。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今年,丰融新材料有限公司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不断突破核心技术,计划新增5项发明专利,推动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引领行业标准升级。目前,公司累计申报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自主研发的“带电破碎氮气保护系统”和“循环风送料分选系统”,使产品回收率达98%以上,关键指标国内领先。
如今,丰融新材料有限公司凭借其领先的技术和创新的工艺,正在为废旧锂电池回收利用行业树立新的标杆。前不久,公司应邀参加国家发展改革委民营局和国家节能中心座谈会,并做交流发言,这无疑是对企业的高度认可与肯定。
“目前,公司持续扩大产能,5万吨级项目设备已安装完成正在调试,电池拆解生产线也陆续到场,二期15万吨锂电池回收项目同步启动。项目建成后,年处理能力可以达到20万吨,成为国内最大的废旧锂电池处置基地。”吴仲谋说。
目前,肥城市新型电池电极材料产业集群涵盖137家企业,已构建起从锂矿石加工、锂电池与钠电池原材料生产,到正负极材料制造、电材组装,再到废旧锂电池回收利用的全周期闭环。从单一企业的工艺突破到全产业链的协同共振,如今,肥城正以闭环成链的智慧,在新型电池电极材料产业的赛道上领跑疾驰,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正加速崛起。
来源:大众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动力电池回收网无关。凡本网注明 “来源:***(非动力电池回收网)”的作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13126904348,邮箱:dchslm201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