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需求持续增长,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也在逐渐回温。
9月22日,福鼎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公布了《福建省赛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电池材料循环利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征求意见稿公示》。
项目由福建省赛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投建,该公司成立于2020年6月22日,为温州源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金属废料和碎屑加工处理、再生资源回收、化学原料研发制造等。
此次项目公示,标志着项目距离正式落地迈出了关键一步。
具体来看,该项自位于龙安化工园,福建省赛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拟对原有办公楼、厂房进行改扩建,计划建设酸浸出、萃取、精炼、电池拆解等生产车间共计建筑面积33000平方米,配套建设储运系统、环保工程及其他辅助设施,以三元黑粉、MHP、粗硫酸镍、粗碳酸镍等为原料,通过湿法浸出工艺和萃取工艺生产镍钴锰硫酸盐、氢氧化镍、四氧化三锰、四氧化三钴、电积镍及碳酸锂等新能源电池材料。
按照计划,该项目将最终达成年回收处理1万吨废旧动力池,年梯次利用电池600吨和年产5.2万吨新能源电池系列材料的产能规模。
据了解,上述氢氧化镍、四氧化三锰、四氧化三钴及碳酸锂等材料多数是制造锂离子电池的核心材料。
碳酸锂的作用自不必多说。除此之外,氢氧化镍也是一种重要的电极材料,凭借良好的导电性、较高的理论比容量而广泛应用于镍氢电池中;四氧化三锰可以作为正极材料的添加剂,多应用于锰酸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电池;四氧化三钴则主要用于合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钴酸锂,应用领域包括电动汽车、储能、消费电子……
值得注意的是,项目所处的龙安化工园也为其后续发展提供了条件。
龙安化工园位于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市龙安街道,是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自然资源厅、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福建省应急管理厅认定的第二批化工园区(化工集中区)。
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策支持,龙安化工园已汇聚了宁德邦普循环、福鼎财金新材料、汇得新材料、东泰聚合材料、凯欣电池材料等一系列新能源材料相关企业。
其中,宁德邦普循环是福鼎龙安化工园区的第一大企业,其建设的宁德邦普新材料产业园更是福鼎市引进的最大锂电新能源产业正极材料上游项目,总投资约233亿,规划占地面积约2740.7亩,计划分三期建成覆盖“电池回收—电池材料”定向循环全链条生产基地。
目前,宁德邦普新材料产业园已于2020年正式开工,2022年实现一期投产,有力的提高废旧锂电池回收利用率,对福鼎市发展新能源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通过龙头企业——宁德时代的带动作用,宁德市锂电新能源产业链正在持续壮大。
根据宁德锂电新能源产业中远期150GWh产能规划,当地正引导锂电新能源产业及配套项目逐步从中心城区向周边梯度布局,现已辐射至福鼎、屏南、福安、霞浦、寿宁等周边区域。
此次“福建省赛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电池材料循环利用项目”落地福鼎,不仅有助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并满足生产需求,还可以借力宁德市完善的锂电布局最大限度发挥企业自身优势,抢占锂电产业新赛道。
不同于此前两年冷清,今年以来电池回收行业喜讯频传。
8月27日,“湖北来思通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废旧锂电池综合回收利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第一次信息公示。该项目位于湖北省孝感市应城市湖北应城经济开发区,计划分期新建废旧锂电池综合回收再利用生产线2条。
8月27日,“百思凯动力电池高值化利用零碳工厂项目”在江苏淮安开工。该项目总投资32亿元,年处理30万吨废旧动力电池,年产出2万吨电池级碳酸锂和10万吨再生电池级磷酸铁及其它新能源材料。
8月28日,“六合循环经济产业园南京公用赣锋退役锂电池综合利用项目”开工。南京公用赣锋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是赣锋锂业联合南京公用、南京环境集团在成立的合资公司,项目建成后将年综合处理退役锂电池10万吨。
此外,“赣州赛可韦尔科技有限公司动力电池循环利用一体化项目”“安徽净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电池梯次分解再利用中心项目”以及“河南锂合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动力锂离子电池综合利用项目”均在持续推进。
历经两年的行业低谷后,电池回收的拐点终于来了?
政策层面,电池回收行业迎来了重大政策利好。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其中指出,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已进入规模化退役阶段,全面提升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能力水平尤为重要。
紧接着,六部门《关于规范锂离子电池用再生黑粉原料、再生钢铁原料进口管理有关事项的公告》,自8月1日起锂电池再生黑粉进口合规合法。
市场层面,越来越多的企业正从投入期迈向见效期。电池回收龙头格林美不仅与绿通科技达成协议,还将与美国企业ASCEND ELEMENTS, INC合作开发海外城市矿山;特斯拉也表示,电池回收利用率已达90%,2024年回收了足以制造约21000辆Model Y后轮驱动版车型电池的材料。
随着布局的推进,电池回收头部企业已经依靠技术、资本与渠道优势构建起生态闭环,正凭借规模化能力重塑行业格局,“小作坊”将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压力下走向出清。
来源:电池工业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动力电池回收网无关。凡本网注明 “来源:***(非动力电池回收网)”的作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13126904348,邮箱:dchslm201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