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披露了“广东禹航新能源有限公司50万吨/年锂电池循环低碳工厂(一期10.3万吨/年)及高端锂电材料研发中心项目”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核发及变更受理公示,标志着项目距离落地再进一步。
该项目位于广州市南沙区黄阁镇小虎南三路以南、南湾洲路以西,以磷酸铁锂正极片为起始原料,通过一系加工工序最终产出高纯碳酸锂,打造了从原材料到碳酸锂的完整生产链条。
据了解,上述项目投资方广东禹航新能源有限公司是锂电回收领域的新秀企业。
这家公司成立于2024年6月,经营范围包括金属废料和碎屑加工处理、再生资源加工、再生资源销售、再生资源回收(除生产性废旧金属)、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不含危险废物经营)等。
从建设内容来看,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52146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2915.00平方米,建设生产及公辅工程设施,包括主厂房、高纯车间、浸出渣处理车间、储罐区、综合站房、水池、高低压配电房、维修间、中控室、MVR区域、研发中心办公楼。
按照计划,项目一期将建设1.5万吨/年磷酸铁锂正极片原料预处理生产线、8万吨/年磷酸铁锂粉生产电池级碳酸锂生产线、8000吨/年粗碳酸锂精制生产高纯碳酸锂生产线。
然而,这只是近期落地的众多碳酸锂生产项目之一。
9月9日,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披露了《中伟铜仁基地年产5000吨电池级碳酸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首次信息公示》,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计划投资2245万元,在基地现有环保三车间内建设1条年产5000吨电池级碳酸锂生产线。
9月11日,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生态环境局发布了《新余国兴锂业有限公司电池级碳酸锂项目重大变动环境影响评价征求意见稿公示》。该公司计划在原项目5000吨/年碳酸锂产能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将碳酸锂产能提升至8000吨/年。
9月26日,西藏矿业宣布旗下扎布耶盐湖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系全球首套采用膜分离+MVR盐湖提锂工艺的项目,设计年产电池级碳酸锂9600吨、工业级碳酸锂2400吨、副产氯化钾15.6万吨、铷铯混盐200吨。
机构统计,2025年计划投产的大型项目碳酸锂产能或超过45万吨,这将导致碳酸锂价格短期内难以真正筑底,碳酸锂的低迷行情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众所周知,自2020年至今,碳酸锂价格经历了大起大落。
2020年开始,锂电池装机量持续提升叠加锂矿原材料偏紧的缘故,碳酸锂的价格开始持续上升。2021年底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便涨至27.9万元/吨,2022年下半年更是一度冲高至惊人的60万元/吨。
2023年以来,受供需关系失衡的影响,碳酸锂价格出现断崖式下滑,当年年底碳酸锂价格便下跌到10万元/吨。时至今日,在供需关系未出现明显转折的情况下碳酸锂价格低迷的现象仍未改善。
价格走低、产能增加,锂企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机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12家上市锂企锂盐营业收入为145.0亿元,同比下降42.9%;归母净利润共计32.27亿元,同比下降9%;锂盐业务在上市公司业绩层面的贡献占比下滑八个百分点至22%。
如何在成本与价格的夹缝中求生,成为企业接下来要面对的问题。
产品价格走低、企业压力增加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供给结构变化。
碳酸锂是锂电池的核心原材料,其产业链流程可以概括为“锂矿—锂精矿—锂盐—动力电池”,主流工艺分别是锂辉石提锂、锂云母提锂和卤水提锂。
根据不同工艺,锂盐的成本也存在区别,往往是锂云母提锂>锂辉石提锂>盐湖提锂。
先看云母提锂,与盐湖和锂辉石相比,锂云母在原料提炼和锂盐提纯上难度更大,因此锂云母提锂的加工环节成本会高于锂辉石,整体成本范围在7~12万元/吨。
再看锂辉石锂。其成本仍旧明显高于盐湖提锂,季节性现金生产成本约为5.3万元/吨,部分外购矿石或低品位矿石的生产成本可达到6.5万~7万元/吨。
而现阶段碳酸锂价格持续在7万元/吨左右徘徊,云母提锂与锂辉石提锂成本都无法覆盖价格。这意味着,低成本资源占比将出现上升。
据了解,盐湖提锂是行业成本最低的板块,在忽略其他因素的前提下,盐湖提锂单吨成本多数介于3~5万元/吨,大型一体化生产商成本甚至可以下探至2万~3万元/吨。
机构统计,今年我国盐湖提锂产能增速高达21%,锂辉石提锂产能增速约为18%,锂云母提锂产能增速仅为9%,回收提锂产能也保持着15%的增速。不过当前锂电池回收成本仍旧偏高,因此未来回收提锂放量依然有限,低成本盐湖提锂产能或迎来释放。
例如去年成立的新央企——中国盐湖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便整合了盐湖股份、青海汇信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五矿盐湖有限公司3家企业的盐湖资源,旨在立足青海省独具优势的盐湖资源,加快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
央企层面出手,盐湖资源加速放量的趋势已成定局。但低成本新增产能的释放,同时意味着产业能够承受的碳酸锂价格下限正在不断降低,矿端对市场价格的支撑也会逐渐减弱,后续价格反弹空间可能受到限制。
在此背景下,碳酸锂市场或彻底告别暴利时代,进入以成本竞争和技术迭代为主导的新阶段,锂盐企业唯有不断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方能占据竞争优势。
来源:电池工业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动力电池回收网无关。凡本网注明 “来源:***(非动力电池回收网)”的作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13126904348,邮箱:dchslm201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