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雅安市汉源生态环境局就《四川锦弘资源循环利用有限公司含锂固体废渣综合回收利用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征求意见稿)》进行公示。
项目选址四川汉源工业园区万里片区,总投资2.2亿元。四川锦弘资源循环利用有限公司拟新增用地实施“含锂固体废渣综合回收利用项目”,建设一条含锂固体废渣综合回收利用的生产线进行碳酸锂生产,建成后年处理规模达20万吨。
这条新的锂资源获取路径,正重获市场关注。
碳酸锂获取新路径
据了解,四川锦弘资源循环利用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9月,主要从事金属废料和碎屑加工处理、非金属废料和碎屑加工处理、再生资源回收、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研发等业务。
在锂价并不景气的当下,该公司投建含锂固体废渣综合回收利用项目是出于两个原因:一是看好碳酸锂行业,在四川锦弘看来,碳酸锂是锂离子电池制造的重要原材料之一,市场需求稳中有增;二是含锂固体废渣具有较高的再利用价值。
具体到项目来看,上述含锂固体废渣综合回收利用项目秉持绿色低碳、资源循环先进理念,以电解铝大修渣、电解铝碳渣、电解铝废电解质、含锂玻璃、锂尾渣和废锂分子筛为原料生产碳酸锂,同时副产硫酸钠、再生冰晶石、碳泥、氯化钠、铁粉、再生细骨料、再生萤石和废铝。
其中,电解铝废电解质、电解铝炭渣、电解铝大修渣等均是电解铝生产过程中的废渣。而我国又是电解铝生产大国,电解铝行业每年产生大量的含锂固体废渣(含危险废物)中金属锂的品位为0.8%~1.4%,甚至高于部分低品位锂矿,因此具有显著的资源化利用价值。
同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冰晶石、氟化钠、硫酸钠等附加值相对较高的副产品,可以进一步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水平,增加由含锂固废生产碳酸锂的系统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提高企业抵御碳酸锂价格下跌所带来风险的能力。
市场需求与经济效益的双重驱动下,电解铝含锂固废生产碳酸锂的模式或重新崛起。
事实上,电解铝含锂固废提锂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过去几十年,铝工业一直被高锂电解质问题困扰。只是后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的持续扩大,市场对锂的需求持续增长。
因此,原本被视为固废的含锂材料一度成为炙手可热的重要资源,通过高值化利用将其转化为电池级碳酸锂成为投资热点,并已初步形成规模。
例如,两个月前刚刚开工的新疆湘源新材料有限公司38万吨/年电解铝渣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便计划利用电解铝渣废弃物生产电池级碳酸锂和氧化铝,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去年年底试产的安徽鑫纪源科技二期项目,规划年处理以电解铝废渣等为主的10万吨含锂物料,并采用湿法冶炼技术生产碳酸锂。
不过需要注意,电解铝含锂固废提锂是碳酸锂价格在高位运行下的产物。此前两年,由于碳酸锂市场价格一路走低,采用含锂固废生产碳酸锂企业受到重挫,多家企业纷纷陷于停产。
时至如今,锂价仍旧维持低位运行,电解铝含锂固废提锂经济效益仍有待市场检验。提高锂浸出率和回收率、解决提锂过程能耗过高的问题,成为帮助相关企业适应新市场环境的有效途径。
电解铝含锂固废的发展,与碳酸锂价格和供需密切相关。
2022年开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新能源汽车对于碳酸锂需求拉动变得愈发明显。反映到价格上,国内碳酸锂价格从2021年底的27~28万元上涨至当年年底的60~62万元,全年均价高达49万元。
在需求影响下,碳酸锂产能加速扩张。只不过由于锂矿的开发至少需要3~5年,新建项目周期只会更长,因此对市场情况变化的反应并不十分灵敏。面对突如其来的补贴退坡、需求下滑等情况难以及时调整,进而导致了供需错配情况的出现。
2023年后,供需失衡导致以碳酸锂为首的锂盐价格出现断崖式下滑,一路从60万元/吨下滑至7万元/吨,对锂盐企业、回收企业造成重大打击。
时至2025年,碳酸锂价格进入僵持阶段,上半年电池级碳酸锂现货均价7.04 万元/吨,较上年同期下跌32.11%。这背后,一方面是供需关系有所改善但并未出现反转的迹象;另一面则是新增需求及部分高成本矿山在短期内构筑了价格支撑。
总体来看,当前碳酸锂价格缺乏持续暴涨或者暴跌的基础,预计今年仍将维持小幅震荡。
持续低迷的锂价令企业叫苦不迭,低成本、高值化成为锂企突围的两大方向。
从成本来看,盐湖提锂的现金成本最具竞争力,成本大多在3~5万元/吨;高品质的锂辉石采矿的成本约为4~6万元/吨;锂云母矿成本大致在6~8万元/吨。纵观近两年碳酸锂行业动态,低成本盐湖项目层出不穷,锂辉石、锂云母项目相对少见。锂矿龙头赣锋锂业也明确表态,“将进一步改进提锂方法,将逐渐侧重于卤水等低成本提锂”。
同时,相关企业也在加快技术升级,包括升级蒸发设备、合理利用窑尾尾气等,进一步提高冶炼效率,降低成本。
从项目来看,几乎所有项目都选择通过全元素高值化利用实现“一矿多产”。如湖南裕能旗下年产2万吨电池级碳酸锂生产线项目,同时将产生电池级磷酸铁、无水硫酸钠、工业盐、磷酸氢钙4种副产品;紫金矿业旗下年产6万吨碳酸锂项目的副产品,则是硫酸铷盐和硫酸铯盐。
碳酸锂价格变化,或将催生新一轮技术调整。
来源:电池工业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动力电池回收网无关。凡本网注明 “来源:***(非动力电池回收网)”的作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13126904348,邮箱:dchslm201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