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锂价小幅回升,电池回收行业活跃度有所提高。近日,又有一个央企旗下项目迎来进展。
11月10日,环评机构江苏方正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在其官网发布了“北矿资环(江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废旧锂离子动力电池绿色循环利用项目一期工程”的环评公示。项目选址邳州市经济开发区泰山路32号,由央企旗下北矿资环(江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建。
这一项目的落地,是企业顺应行业发展潮流的重要举措。不仅彰显了央国企电池践行国家战略的决心,更反映出我国电池回收行业正稳步迈向规范化。依托央企的技术积累与资源整合能力,该公司或有望我国电池回收利用领域的“新生代”主力军。
据了解,项目建设方北矿资环(江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虽然成立仅有一周的时间,但其背后却有多家央企的影子。
从股权结构来看,北矿资环(江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由北京北矿资环科技有限公司控股,诚通科创投资基金(北京)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北京当升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邳州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参股。
其中,北京北矿资环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务院国资委下属央企——矿冶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北京当升材料同样由矿冶集团控股。此外,诚通科创投资基金(北京)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中国航空油料集团、中国诚通控股集团等共同持股,邳州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则隶属于邳州国资。
央国企与地方国资强强联手,旨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国有资本引领和规范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全球电池回收领域的竞争力,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具体来看,此次新建的“废旧锂离子动力电池绿色循环利用项目一期工程”计划购置安装废三元锂电池拆解破碎生产线、5000吨镍金属/年三元黑粉湿法回收生产线、1500吨/年废催化剂及其他贵金属废料处理生产线等设备约1900台(套)。
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产镍钴锰三元前驱体11030.6吨、电池级碳酸锂5460.5吨、七水硫酸钴5430.16吨、一水硫酸锰5473.72吨、铝粒420吨、无水硫酸钠50923.67吨、铜粒870吨、海绵铜263.34吨、氯化钯5.2吨、二氯四氨合钯1.1吨、氯铂酸钾3.5吨、三氯化铑822.3公斤、三氯化钌99.94公斤、氯铱酸铵601.7公斤、亚硫酸金钠524.82公斤。
矿冶集团入局电池回收,既源于产业升级的内在需求,也得益于政策与市场的外部驱动。
从产业来看,电池回收不仅是处理退役电池重要方式,更是一个兼具环保、经济与资源安全价值的新兴产业。现阶段,我国资源对外依存度仍旧偏高,电池回收产业便成为保障资源安全的“第二通道”,这也为矿冶集团等深耕金属冶炼领域的国有企业突破传统业务瓶颈提供了契机。
从政策来看,从《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到《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政策层面对电池回收产业的支持为行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构建规模化、合规化、可持续的回收产业打下了基础。
从市场来看,此前碳酸锂价格的突然崩塌,导致整个锂电产业链被迫开启价值重估,电池回收环节也受到不小的影响。一方面,企业库存价值大幅缩水,导致资金链承压;另一方面,产品致盈利性变差,企业面临“无利可图”的窘境。此时国有资本的入局不仅提振了市场信心,还将加速推进行业迈入规范化和规模化的发展新阶段。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储能产业快速发展,动力电池回收也逐渐受到关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动力电池回收量已突破30万吨,市场规模480亿元,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突破千亿元。
目前,动力电池回收方式主要有两种——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其中,再生利用是将锂电池集中回收,通过回收处理工艺将有价值的金属元素等提取出来,应用于电池再造。
据了解,锂电池中含有大量高经济价值的稀土元素和有色金属,特别是三元电极材料中锂、镍、钴、锰的含量远高于天然矿石,因此退役锂离子电池已成为关键金属的关键二次资源。
例如广东邦普,该企业2023年回收了10万吨废旧电池,利用这些废旧电池提取出了1.3万吨碳酸锂。而当年我国碳酸锂进口量为15.87万吨,也就是其回收提取的碳酸锂几乎占了进口量的十分之一。
电池回收,正逐渐成为我国锂电材料的重要来源之一。
此外,电池回收还对电池成本的降低以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认为,由于三元电池全部材料的回收能力超过磷酸铁锂电池,如果考虑三元电池镍、钴、锂的回收价值,在电池的全生命周期中,三元电池的成本有可能低于磷酸铁锂电池。
只是近年来,锂电材料行业正在迈入一个深度调整与加速洗牌的新阶段:三元前驱体在磷酸铁锂的挤压下增量空间非常有限;碳酸锂供需两旺但供需关系仍不平衡,价格难见涨势;硫酸钴整体处于紧平衡状态,但三元材料承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硫酸钴的需求;硫酸锰也在此前两年整体价格持续向下,直至近期才有小幅回升……
这一背景下,电池回收产能的扩大和再生料成本的下降,或将对三元前驱体、碳酸锂等锂电材料供需关系以及价格变化带来新考验。
加快技术升级与成本优化,成为材料企业面对新市场周期和行业变局的必然选择,未来行业将逐渐从资源驱动逐渐转向技术驱动,提前布局的企业有望成为穿越周期的新样板。
来源:电池工业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动力电池回收网无关。凡本网注明 “来源:***(非动力电池回收网)”的作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13126904348,邮箱:dchslm2019@126.com。
